疫情人物特輯:疫戰中的“她”力量

發布時間:2020-02-21 責任編輯:admin  作者:陳茂  來源:心理部 

 

這個像被按下暫停鍵、

安靜得超出想象的春節

是不是讓你覺得不習慣

沒有了其樂融融的年夜飯

沒有了串門拜年的鬧哄哄

新型冠狀病毒将一切取而代之

它在我們腳下這片土地肆虐

無數人被卷入其中,

包括我們、也有她們

她們是護士、醫生、軍人、社區工作者、警察……

她們在自己崗位上迸發出的深厚力量

她們在這一戰中展現的女性力量

值得被記住

小窗制作了這份寫滿名字的女性工作者備忘錄

以此感謝那些溫柔、獨立又堅毅的力量

疫區擺渡人:志願司機 李傑

202023日武漢宣布封城,市内地鐵、公交停運,醫護人員出行面臨困難。一群志願者自發集結,為醫護人員提供免費的接送服務。

李傑便是其中之一。

我是宜昌人,今年50歲了,在武漢呆了快30年了。那天我在群裡看見有人丢二維碼,說是專車志願者,我就報名了。醫生都在一線,我覺得我也應該為他們做點什麼。

那個時候天天有人給我打電話,說不要出去。我女兒也天天跟我視頻,交代我别出門,說外面很危險。

所以,我沒告訴任何人,要做就自己去做。他們知道的話,可能會阻攔我,我也怕家人擔心。剛開始還沒有防護服,我就戴了兩層口罩。我沒什麼糾結的,反正自己保護好自己。

現在我每天要花10來分鐘穿防護服,擦拭消毒相對比較麻煩,我一般擦兩到三遍,穿的時候特别注意不要接觸皮膚。 李傑(右)

我接的很多都是女同志,她們的家人,如果不是醫護人員,也走得早,回家過年了,就剩下她們一個人留在武漢,跟我一樣。我們都想讓病毒早日散去。等這次疫情過了之後,我覺得,一定要珍惜生命,其他事情都可以想開點,日子過得簡單一點。 【以上自述摘自《人物》雜志官方微博】

 

最美逆行者:醫護人員

疫情發展以來,穿着白衣的她們是這一戰中最累的“戰士”,她們卡着時針的步伐,與病毒搏鬥,攔截生命倒計時。

“這是我們的責任 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她們總這麼說

“我報名支援一線”她們總這麼做

但當鏡頭聚焦她們的面孔時 她們卻又說“我們不需要過多的關注”

被消毒液侵蝕的雙手

被口罩勒出的壓痕

為更高效工作而減去的長發

這些在工作崗位上散發着誠摯的光與熱的

女孩子們遠比我們想的要強大無畏

她們清秀的面龐讓小窗想起了詩人荷馬驚歎海倫的場面

“她走了進來,老人們肅然起敬。”

現在或許應該将前半句改為“她們走向病房 ”

的确 沒有比這更震撼的美了。

和病毒賽跑的老太太:李蘭娟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學專家、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别專家組成員……

這一串報出來令人咋舌的頭銜都屬于圖上這個有着慈祥笑容的奶奶

她是李蘭娟院士

這張照片攝于224日除夕夜

團圓之夜,她卻一直在奔波,從杭州趕往北京,參加“新冠肺炎”疫情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她與鐘南山院士提出,戴口罩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有效。

17年前,她就參加了“非典戰疫”,并創造了SARS“零嚴重後遺症”、無醫務人員感染、無二代病人的奇迹

17年後,她依舊站在第一線。她所在的浙江省是全國第二大重災區,截至2月5日下午14時,浙江确診人數895人,治愈人數65人,無一人死亡

22日率領團隊抵達武漢後,她在收治危重病人的定點醫院不分晝夜的忘我工作,與當地醫護共同奮鬥,甚至每天隻休息3小時。

她還開通了“李蘭娟院士留言闆”在線為網民答疑解惑

 

她不斷從前線傳來的聲音

通過蜿蜒的網絡線傳遞給屏幕前無數不安恐慌的心

安撫着這場寒冬疫情帶來的恐慌

 

 

大仲馬說“人類的全部希望,就包含在這五個字裡面:等待和希望。”

在前線的她們挺身而出,築起了牢不可破的生命防線

為屏幕前每個你送來那個叫“希望”的長耳精靈

我們能為她們做些什麼?

為所有奔赴在前線的他們做些什麼?

是等待

在家中等待

不信謠 不傳謠 配合工作 保護自己

就是對一線醫護人員最大的助力

 

在這場庚子年伊始的浩大戰役中

每一個名字都值得被記住

每一段故事都值得頌揚

她們是不可忽視的女性力量

她們說Girls can do anything

 

版權所有: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股份)有限公司-Official website: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洪山路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