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文化長廊|别讓盲目幹擾你

發布時間:2018-12-18 責任編輯:趙瓊  作者:陳茂  來源: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 

 

雙十一雙十二接連而過,你的購物車清空了嗎?

雙十一雙十二簡直讓人懷疑自己的語文閱讀能力和數學計算能力!定金膨脹、遊戲津貼,還有各種紅包!是否蒙蔽了你的雙眼,讓你忍不住“剁手”,忍不住為了拼單而買了自己本不需要的東西呢?

 

 

 一場激烈的“搶奪戰”過後,平靜下來的你有沒有反思自己的盲目沖動。明明一再告誡自己要控制住!但是任誰都阻擋不了你的腳步。

 

2762

 

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來好好聊一聊關于盲目與從衆。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從衆效應”。

6A7A0

 

“從衆效應”

從衆效應(Bandwagon Effect),也稱樂隊花車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着與群體大多數人一緻的方向變化。也就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緻。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随大流”。

 

從衆效應(conformity):從衆效應是指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作出判斷、形成印象的心理變化過程。

這是指作為受衆群體中的個體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與大多數人相一緻的心理和行為的對策傾向。

一是受衆對已經有了定論的職業傳播者和信息作品,幾乎沒有人會再提相反的意見;

二是從衆能夠規範人們接受行為的模式,使之成為一種接受習慣;

三是某種一緻性的群體行為能夠形成接受“流行”,如“流行歌曲”、“流行音樂”、“新書熱”等;

四是會對那些真正富有獨創意義的信息作品加以拒絕,從而挫傷少數傳播者探讨真理的積極性;

五是多少抑制了受傳者理解信息的個人主觀能動性。

 

因此,從衆效應也是優點與缺點并存、有利與不利同在。

 

從衆效應作為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個體在真實的或臆想的群體壓力下,在認知上或行動上以多數人或權威人物的行為為準則,進而在行為上努力與之趨向一緻的現象。從衆效應既包括思想上的從衆,又包括行為上的從衆。從衆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從衆效應本身并無好壞之分,其作用取決于在什麼問題及場合上産生從衆行為,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具有積極作用的從衆正效應;
二是具有消極作用的從衆負效應。

積極的從衆效應可以互相激勵情緒,做出勇敢之舉,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會氛圍并使個體達到心理平衡,反之亦然。

通常從衆行為的結果有三種可能性:一是積極的一緻性;二是消極的一緻性,三是無異議的一緻性。

 

 

“從衆”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雲亦雲”、“随大流”;大家都這麼認為,我也就這麼認為;大家都這麼做,我也就跟着這麼做。

在特定的條件下,由于沒有足夠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準确的信息,從衆行為是很難避免的。通過模仿他人的行為來選擇策略并無大礙,有時模仿策略還可以有效地避免風險和取得進步。 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随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從衆效應”。

 

 

 

 

 

接下來是“暈輪效應”


FF8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于心理學範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于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隻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并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标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并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好象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月暈),其實呢,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此,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作用

 

暈輪效應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其特征具體表現在這樣三個方面:

1.遮掩性

有時我們抓住的事物的個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質,可我們卻仍習慣予以個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勢必牽強附會地誤推出其他特征。随意抓注某個或好或壞的特征就斷言這個人或是完美無缺形,或是一無是處,都犯了片面性的錯誤。青年戀愛中的“一見鐘情”就是由于對象的某一方面符合自己的審美觀,往往對思想、情操、性格諸方面存在的不相配處都視而不見,覺得對象是“帶有光環的天仙”,樣樣都盡如人意。同樣,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對一個人印象欠佳而忽視其優點的事,舉不勝舉。

2.表面性

暈輪效應往往産生于自己對某個人的了解還不深入,也就是還處于感、知覺的階段,因而容易受感、知覺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覺所帶來的選擇性影響,從而對于某人的認識僅僅專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有些個性品質或外貌特征之間并無内在聯系,可我們卻容易把它們聯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會以外在形式掩蓋内部實質。如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看上去笑容滿面,未必面和心慈。簡單把這些不同品質聯系起來,得出的整體印象必然是表面的。

3.彌散性

對一個人的整體态度,還會連帶影響到跟這個人的具體特征有關的事物上。成語中的“愛屋及烏”、“厭惡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暈輪效應彌散的體現。《韓非子·說難篇》中講過一個故事。衛靈公非常寵幸弄臣彌子瑕。有一次彌子瑕的母親病了,他得知後就連夜偷乘衛靈公的車子趕回家去。按照衛國的法律,偷乘國君的車子是要處以刖刑(把腳砍掉)的。但衛靈公卻誇獎彌子瑕孝順母親。又有一次,彌子瑕與衛靈公同遊桃園,他摘了個桃子吃,覺得很甜,就把咬過的桃子獻給衛靈公嘗,衛靈公又誇他愛君之心。後來,彌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寵幸了。衛靈公由不喜愛他的外貌而不喜愛他的其他品質了,甚至以前被他誇獎過的兩件事,也成了彌子瑕的“欺君之罪”。

 

常見的“暈輪效應”有:

1.  循環證實:疑鄰盜斧、智子疑鄰

2.  刻闆印象:龍生龍,鳳生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3.  以貌取人:克夫相、富貴相、手大漏财

4.  第一印象:愛屋及烏、葉公好龍

 

那麼如何克服“暈輪效應”的弊端呢

1.   注意“投射傾向”

2.      注意“第一印象”

3.   注意“刻闆印象”

4.   避免“以貌取人”

5.   避免“循環證實”

 

 

5110


以下是心理君給大家總結出的一些小貼士:


 
1)不要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點附加給他人:
這種人際知覺的投射傾向,往往是不自覺的。一旦你自己不加注意,沒有清醒地、理智地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産生各種偏見。
2)冷靜、客觀地對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準備:
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總是會影響你對于以後信息的判斷。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後的信息常常隻扮演補充和解釋的角色。
3)不要按照預想的類型将人分為不同種類:
我們常常會對某一類人的普遍特征進行歸類,比方說:教師便是文質彬彬,商人則是唯利是圖等等。
4)不要以貌取人:
我們在認識他人的問題上應該不滿足于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對方心理、行為等深層結構。

 

13F13

 

最後,如果你有任何困惑

 

歡迎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成長氧吧”輔導室做咨詢哦!

 

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咨詢預約電話:84261462

預約與咨詢時間:周一至周六8:30-11:00,14:30-16:00,18:30-20:30

預約與咨詢QQ1225637282

預約與咨詢E-mail1225637282@qq. com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網站:http://xlzx.ccsu.cn

地址:心健樓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醫務室斜對面三層小樓)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成長氧吧”輔導室

輔導時間: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200 

          下午:13:00-17:00

聯系電話:15388069932

QQ2607091650

輔導地點:甯靜樓2-8

心理聯絡員老師:陳茂老師

聯系方式:18973170105

 

版權所有: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股份)有限公司-Official website: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洪山路98号